回上頁

天馬行空之傷心咖啡店

前幾天收到一收mail,內容是有關讓幸運來臨的一個方法,幸運有沒有因此來臨我是不知道,倒是讓自己想起傷心咖啡店這本書…傷心咖啡店的主題環繞在存在主義上,而什麼是存在主義呢?我個人是解讀成人為什麼要活著,及更進一步的思考,既然都活著了,那活著要做什麼?呵呵,好像是很嚴肅的話題,不過別太在意,這裡只是順帶的引用這本書而已,我們還是先來看一下關於mail的內容:

主旨: 此信要在96小時內脫手

這種做法發源於于英格蘭,它已經繞地球轉了十次,現在好運正帶給你,如果照辦,你將在四天之內交上好運,這不是開玩笑,你一定交上好運,不要寄錢,因為命運無價的,不要將信扣押,你一定在96小時之內將此信脫手。菲律賓的何厄.維令希收到這樣的信後,他沒使該信周轉,他失去了他的妻子50天,後來他照辦了,在他妻子臨死之前,他得到了7775英鎊。請你將此信複製20封並寄出,看看4天之內將發生什麼?這封信由南非DE教區的教主索爾.安東尼起草,並由維尼烏發出,因為這信的復制件要在世界周轉,你一定要將它複製20份並寄給朋友,幾天後,將有一件使你驚奇的事件發生,即使你不迷信,這也是千真萬確的。注意下面的事實!!1987年康斯坦丁.歐斯接到這樣的信,他讓秘書復制20份並寄出,幾天後,他得到了一筆2000000英鎊的彩卷。英國的約卷相年青的時候,收到信後他忘了96小時內寄出,他一再失業到後來他找到了該信,立即復制並寄出20份,三天之後,他獲得了黨內一個高級職位,直至現在他成為英國第一號人物。勞倫.爾柴爾德收到此信後不予相信,將信丟棄,他死了1987年加利福尼亞一位婦人收到一封這樣的信,她雖決心將此信重打一封寄出,但她後來沒有照做,她踫到各式各樣的麻煩,包括花很多錢修理汽車,她後來重打印並寄出了該信,她獲得了一輛嶄新的小轎車。請記住不要寄錢!不要不理這封信

 

上面細明體的部分就是mail的內容,看起來很玄吧,轉寄只是小事一件,又可能因此而有好事降臨,但我並未嘗試這個做法,因為我在讀小學的時候,班上就流行過這樣的東西了,只是那時候不是電子郵件,而是一般的信件,好像還造成很大的流行,不過那時的說法是,收到這封信的人要用手寫的方式抄過內容再寄給朋友,好像也是要寄20封,想想,一封信抄20次寄出,如果朋友又寄回來,那功課也不用做,只要天天寫相同的一封信就夠了…

一邊想著小學的這件事,一邊看著這封mail,心裡還真是感觸良多,沒想到E-mail取代一般書信的同時,這個內容也進步到改用mail來發送,或許是某個人寫的太煩,又一直寫不完,所以就將內容輸入到電腦轉寄,要寄幾次就寄幾次,不用再把手寫到沒力了,我想這大概就是這封mail的起源吧…:)

 

撇開這封mail的起源,看一下內容好了,不知道大家相不相信裡面記錄的事情呢?

用二分法來看,一是mail從頭到尾都是虛構,二是mail的內容都是真的,如果mail的內容是虛構,當然就不會有人希望從轉寄這封信來獲得好運,但是,如何證明內容是真的呢?或許真有其人也真有其遭遇,但是誰能說他們是因為這封信才發生事情的呢?

如果好運不是因為行善事而來,那人生又該相信什麼

其實好壞是比較產生的結果,也就是要參考另一件事才能知道是不是運氣好,如我撿到200元,路人甲撿到100元,這就可以知道我比路人甲幸運,那這和信有什麼關係?誰知道我原本是該撿到多少錢呢?(呵~~用自己舉例還是用撿到錢好了)

mail中記錄的事情,是怎麼比較的呢?有個人得到7775英鎊,但又有誰知道他是不是本來該得到10000英鎊?有人花了很多錢去修車,又誰知道她本來將因車禍而重傷住院?

相信和不信間二種做法都只反應出這封mail很無聊,我覺得人沒辦法完全準確的預知未來,唔,更正一下,是我做不到,所以我不能知道發生的事是不是跟信有關,但可以知道的,用手抄信要花錢去買信封信紙,要花時間去寫,去寄,用mail轉寄會影響網路流量(量多的時候,如果每個人都寄的話…就會發生),而收到信的朋友,又可能因這樣的信而考慮是不是跟著做(不轉寄的人等於被這封信詛咒),在這種未見其利,先蒙其害的狀況,真的該再寄嗎?

我一邊整理著對這封mail的看法,也一邊想著知道未來這件事,這是很多人都有興趣的東西吧,不過知道未來表示著知道的事一定會發生,也就是不論好壞自己都會束手無策,這樣的未來讓你知道了會比較好嗎?我想是未必吧,換個方式說,未來的事先知道了,若可以改,那再試問,這樣的未來算是被準確的預知了嗎?

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,才會讓人有做某些事的動力,以算命來說,我覺得可以讓無助茫然的人找個方向,但幫他找方向卻不表示要告知他日後的遭遇。試想:一個原本努力要考上台大的人,經由算命後知道自己會考上,那這個人是否因知道將考上而不再努力?又誰知道是否因不再努力而沒考上?我想這就是為何天機不可洩露的原因吧。

剛提到做某些事,那人活著要做什麼事?我想這很難有個標準答案。許多人一直埋頭苦幹的工作,被不停的工作圍繞而投入大半的時間,究竟是為了什麼?大概是為了生活吧,但再問人為什麼而活?這更難以回答。或許有些人會說:生活的目的在創造人類全體之生活;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。基本上,對這兩句話我不予置評(雖然會有一點想對回答我的人&^@#$!),但我想說的是,當你朝著某個方向努力,是不是還記得目標?

在傷心咖啡店這本書中,起頭敘述著一位女性的迷惘。這個女性沒愛情沒工作、也沒有溫馨的家庭,她只有…不斷增長的歲月

隨著書中故事的進行,她找到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,而且這個工作讓她有表現及升遷的機會,但是這位女性卻越來越迷惘--人究竟是為了什麼活著?這位女性陷入了迷惘,心中追尋生命意義的想法也越演越烈。

抉擇後,這位女性毅然放棄工作,獨自跑到一個荒涼的小島(好像是小島…對不起,我有點忘記了),只為了要找尋生命的意義。後來,這位女性是直的出國,躺的回國…唔…就是她死在異鄉了。但她覺得為生命的意義努力,就算是代價是死也值得。

不知道這樣的形容會不會寒酸了一點,其實故事中表達的大意是人出生後,就開始受到社會的影響而建立價值觀,這個價值觀是由社會幫你建立的,但這是自己要的嗎?有幾個人真的想過這個問題呢?社會上要你努力讀書和工作,你就應該只注重這幾件事?故事中的主角用行動去質疑這讓大多數人遵從的定律。

以這個故事來說明,只是想提醒一下:什麼東西是你要的?

話說回來,雖然藉此提出質疑,但我並不建議大家學故事中的主角。我覺得這位女性非死不可,原因是她已經拋棄了所有去追尋生命,若她安然回國,故事大概就只會更加證明努力工作是必須的!

一個朋友說:談生命前要先能生活,談生活前,要先可以生存,這句話用另外一個方向來說就是人要先能活下來,才能去追求生活的品質,有了不虞潰乏的生活後,才能追求生命,我覺得很值得深思,不要忘了為了什麼而活,也不要為了活而活不下去。兩者間取得平衡,才是比較腳踏實地的做法。